江南都市报讯 全媒体记者陈阳、实习生梁雨欣报道:中医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立春过后,有不少的年轻人早早脱下厚厚的冬装,致使身体受凉生病。也有一些人依然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捂出了毛病。还有一些家长生怕孩子冻着,穿衣里三层外三层,晚上被子盖两层。“春捂”到底有没有作用?眼下气温骤升,还要“春捂”吗?人们对“春捂”存在哪些误区?对此,专家指出,“春捂”要讲究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体质,选择不同方式。
●气温逐渐升高“春捂”有无必要?
“家里老人常说要‘春捂’,就算升温了也不能减衣物,这样才有利健康。但当下南昌气温较高,最高温接近30℃,再捂岂不是要捂出痱子?”近日,南昌宝妈徐女士向记者反映,因为养生理念不同,她与家人在穿衣方面总是发生分歧。在她看来,“春捂”有一定的道理,但怎么“捂”,大多数人却并不清楚,希望有医生能从科学角度进行解答。
记者为此采访了洪都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中医师王莹。王莹告诉记者,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有道理的。“春捂”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春捂”与地域、温度及个体差异相关
据王莹介绍,“春捂”最佳时间在立春前后七天。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如今,南昌气温较高,‘春捂’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王莹说,“春捂”与地域、季节有关,3月中下旬北方气温较低,是不能减少衣物的。反之,南方天气高于15℃时,则可以考虑减一点衣服。另外还有一个原则是,如果捂的时候不出现口干咽燥、冒汗等情形,即便气温达到或高于15℃,亦不必急于减衣物;如果感觉捂出了汗,即便气温未达到15℃,亦应考虑适当减衣物。
●老人小孩及患有疾病者“春捂”方式各不同
王莹说,南昌目前早晚温差较大,老人在“春捂”过程中要注意早晚添衣。如果早起身体感到冷,还可以通过散步、打太极拳等方式温暖身体。
“儿童在中医上被称为‘纯阳之体’,如果‘捂’过头,则容易出现流汗的情况,一旦受风着凉,很容易感冒。”王莹解释,春季传染病高发,儿童应当注意个人卫生,上学期间可以携带内衣,一旦衣服被汗水浸湿,可以随时换上。
“一些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春捂’。因为患者若感到寒冷,很容易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引发疾病。”王莹表示,大家可以通过揉搓掌心、关节、肾部、颈椎、腹部等方式让身体回暖。
【来源:江南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