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起,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始在福建全省推行,目前共由省、市和县三级构成。但是,由于科技特派员名额有限,一家企业原则上不能同时选派两名以上的科技特派员,一名科技特派员也不能同时派驻两家以上企业。
科技特派员名额较少,且术业有专攻,导致大多数企业缺少科技特派员的直接挂钩帮扶。目前,虽然已有一些线上互动平台,但仍有部分科技需求方并不习惯上网远程咨询,加之日常生产中的科技问题发生在田间地头或工厂车间,需要现场解决问题,仅靠网络咨询难以有效对症下药。现实的需求呼唤更具乡土气的解决方案。
笔者认为,破解这一难题,可通过运转机制的改进,在县级层面建好“科技中转站”,搭建起连接企业和科技特派员的有效桥梁。
首先,乡镇层面需要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可在各村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或设置科技信箱,由乡镇科特派工作站通过人工问询和信箱留言等方式实时收集一线科技需求,并及时上报至县级“科技中转站”。
其次,县级层面需要做好信息汇总分析工作。对于产业发展而言,通常存在一些共性难题。县级“科技中转站”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分析,重点梳理其中同质化科技需求。
再次,县级层面需要做好组织对接工作。可设立“科技赶集日”,由县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专家前来现场开展集中科技问诊。如此一来,可以充分调动全县科技特派员资源,通过一盘棋运作,实现科技服务的普惠、科技知识的共享和科技效益的放大。
科特派制度始创初衷不是简单的“科技下乡”,而是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打造科特派升级版的首要环节在于对县级层面有限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从原先一对一的技术帮扶模式转变成多对多的全产业、全行业、全方位合作,让科技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福建日报3月18日 裴俊巍)
【来源:福建省科技厅_媒体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