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假病历100元,一份假诊断证明120元,一份假体检报告180元……近日,《南方都市报》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存在一条买卖医院相关虚假证明文件的黑灰产业链。根据买家实际需求,文件中的患病类型、诊断结果等关键信息均可“量身定制”。
旧骗术又现网络?早在2017年,多家媒体就曾密集曝光“网店售假病历”乱象。有关部门的多年治理虽取得较大成效,但沉渣泛起的不争事实再次警醒社会: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任重道远。相较此前不法分子在电商平台的大肆宣传,如今一些网店则变得“内敛”了几分:使用相近的字眼躲避敏感词汇检测,微信等联系方式取代购物软件自带的聊天工具。然而,再隐蔽的形式也遮不住真目的,“一心向钱看”是不法商家的直接驱动力。
从需求端看,学生、上班族是购买虚假诊断证明的主体。逃避某一门课程、躲避体育测试,总有一个理由促使极个别学生“不走寻常路”。如果说学生购买假病历是为了“图乐”,那很大一部分上班族或许是“图利”。坐享带薪休病假的福利,顺利通过入职体检这一门槛,更有甚者错打套取医保资金的如意算盘。为了一时之快丢弃宝贵的诚信品质,面临被学校处分或者被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潜在风险,因小失大是逾矩者不该忽视的可能后果。
站在法律角度讲,无论是精于钻营的不法分子,还是另有他图的买家,其实都已经处在违法的边缘了。于商家而言,“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对买家来说,虚假病历的用途是裁定法律责任的主要依据,若其被用于骗取医保资金,则有关人员将涉嫌构成诈骗罪。包括刑法在内的明确规定画出了不可触碰的红线,为心怀他念的可能逾矩者提供了行动遵循。
法律法规的震慑力驰而不息,严厉的部门监管持续发力,缘何“网店售假病历”乱象屡禁不绝?有必要深思背后的多重原因,进而彻底消除黑灰产业链的滋生土壤。要知道,虚假病历做工粗糙,关键要素漏洞百出,凭借些许专业知识和一定耐心并不难辨别真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企业等有关单位或是出于人际间的信任,或是出于省时省力的考量,较少去核验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审核的关口一旦失守,前端的交易双方便少了几分忌惮与惧怕。此外,我们还要追问,职场“请假难”现象是否真实、普遍存在?“网店售假病历”乱象持续数年之久,仅仅是员工们“不安分”吗?完善病事假管理制度,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乱象发生的频率。
下真功夫整治假病历,这是社会共识。电商平台及时关停违规商铺,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多方力量齐抓共治,才能以看得见的举措守护清朗的网购环境。
(责任编辑:武晓娟)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