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万分之一概率里找到一种可能性
来源:九派新闻 发布时间:2022-04-16 08:05:55

不打药就抗病抗虫、户外种也能越过寒冬,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博士李淑斌从上万种杂交可能中培育出的“晋宁翠花”,管护简单、耗能更低,被称为“环保月季”。

辗转各地收集月季种质资源,新车3年公里数就破了30万。2015年至今,李淑斌培育出10多个新品种,400亩研发基地绿意盎然、花香满园。

基地里保存的月季种质资源。臧潇摄

几进山林,只为寻一缕花香

一路上行,从村路到土路,再到满是沙石的坡地,路越走越陡,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才终于来到李淑斌的种质资源保存基地。

走遍云贵川,也到访两湖和西北,李淑斌最终将基地选在昆明市晋宁区清水河村,不仅考虑这里月季种植产业基础好、气候适宜,也看中昆明的科研院校园艺学科建设和发展前景,留得住人才。

基地里盛开的月季。李淑斌摄

一下车,最直接的感受是空气清幽、花香沁人心脾。但之后,更多的是新奇。一排花盆,月季花色、品种不同,但健康程度却也参差不齐。有的叶片油亮,有的已经爬满蚜虫,有的甚至已经发黄枯萎。并非管理不到位,而是李淑斌故意为之:自然条件下,各种月季花抗虫、抗病的基因优势一目了然。

李淑斌在基地查看月季生长情况。臧潇摄

在基地中央,最受瞩目的是一棵单瓣古月季花,四五米高,白瓣黄蕊的花开满枝头,上面嫁接了不少枝条开展实验。“第一次去在5月,花期结束不好分辨,来年我们提前一个月就进了山,几乎放弃时才发现这棵花。”李淑斌轻描淡写,但野外搜集并非易事。果实成熟,种子或成为动物的食物来源;落入土壤,温度、湿度、休眠期,萌发过程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即便植株长成,错过花期,想要在森林中分辨几棵灌木也是难上加难。多年辗转、采集移栽,李淑斌和团队靠坚持,有时也要靠机缘。

基地中保存的天然杂交种。李淑斌摄

如今,种质保存基地里保存了60个中国古老月季品种,2000多份优异种质资源,面积也扩展到200亩,但收集保护工作从未停止。“即便是同一个种,抗病虫程度也会有差异,尽力采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种质资源有重要意义。”李淑斌说。

二十万粒种子,十万分之一概率

有了种质资源,李淑斌如今将重心放在育种。“父本抗害虫害、母本花型美,但后代可能既不抗病、又不漂亮。”李淑斌说,按照基地如今的规模和育种基础,每年杂交获得的种子有二十万粒,但只有两到三个新品种可以达到“优异品种”的筛选要求,品种选育率仅十万分之一。

选育大棚中的各类月季品种。臧潇摄

选育流程长、投入大,李淑斌起初将团队分为“蓝军”和“红军”,前者专注创新产品做市场,赚钱回流土地、供后者做研究。最难的时候,李淑斌甚至瞒着家里卖过房。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任职,李淑斌本可以不用艰难维系,他说将基地公司化运营,自筹资金、自负盈亏,是为了面向市场,也是为了自加压力。

去年,李淑斌团队被组织部门认定为“环保月季育种创新团队”,在政府资金支持和村委会帮助下,李淑斌又流转了200亩土地用于月季育种和试种,还在扦插扩繁温室基础上,新建了几个温室用于种子萌发和种苗培育。

刚刚萌发的月季苗。李淑斌摄

棚内暖湿,上批播种的种子有些已经萌发,再等几个月,成功发芽的种苗将被移栽观测,花型差、或是不抗病虫的品种会被直接淘汰,通过的品种则进入试验田测试,耐寒抗病等条件达到预期,才能通过扦插扩繁实现市场化。“新品种实现市场化,最快也要5年。”李淑斌说。

李淑斌培育的新品种“晋宁翠花”。李淑斌摄

试验田里,几朵粉橙色的月季花摇曳生姿,昆明市前几日气温骤降,并没有影响花朵迎风绽放。为了突破品种,李淑斌将许多蔷薇属野生种用于育种,扩大育种基因池。“全球有近200种蔷薇资源,而过去月季品种选育,大量地在品种与品种间进行杂交,遗传背景不丰富,获得突破性品种的机率很低,关键在于找到更优良的亲本。”李淑斌说。

种业振兴,需要更多创新投入

“那棵天然杂交种,去年8月冒新芽,如今枝条已经四五米长,生长迅速、又有优良性状,将是极为珍贵的育种材料。”多年收集,李淑斌在滇中大山里偶然发现的一棵花,为培育新品种提供了可能。

李淑斌在介绍珍稀天然杂交品种。臧潇摄

起初,李淑斌只觉得这花叶片奇特、不得病,通过研究发现可能是大花香水月季和长尖叶蔷薇的天然杂交种,但两种亲本却远没有这棵“无名花”稀罕。“这花是我们基地的‘大熊猫’!天然杂交,气候、环境、媒介缺一不可。”李淑斌感叹大自然的奇妙,也希望能抓住来之不易的研究机会。

李淑斌在大棚查看种苗扦插扩繁情况。臧潇摄

这几年,为了进行杂交实验,李淑斌通过采集、交换,收集抗病、花香和低温条件开花等优种质资源2000多份,但培育新品种,还需要更多优良的种质资源。“国内种质资源丰富,但自主产权少之又少,种植品种也大多来自国外。种业振兴,需要更多创新投入。”李淑斌目光坚定。

“如今有了政策和资金支持、条件改善,人才也能引得来、留得住。”去年12月,“科技小院”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挂牌清水河村,院内乡村振兴实验室里的分子实验设备齐全,为李淑斌和团队提供了检测、再生、光诱导等实验条件,还有不少科研人员也慕名而来。

李淑斌介绍乡村振兴实验室设备使用情况。臧潇摄

不仅做实验,“科技小院”还常有农户上门咨询,让团队帮忙检测土壤水质、查看月季长势、病虫害鉴定,李淑斌十分欢迎。“科研是途径,需求才是导向,团队的优势就是将科研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去年6月,育种基地完成新一轮月季授粉,年底花开果落,育种基地又新播下二十万粒种子,也是李淑斌的二十万个希望。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标签: 种质资源 十万分之一 农业科学院 天然杂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