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好酒,敬传统,致未来。这是记者走访贵州安酒集团生产基地的真切感受。
站在生产基地大门,以其为中心线,左边是酒库,土墙土瓦,红砖斑驳;右边是标准车间,机器铮亮,轰鸣震耳。“传统工艺+现代包装”,是安酒生产酿造的直观印象。
贵州安酒集团
走进酒库,能见度不高,老坛基酒整齐摆放,横成排竖成行,几个楼层都是如此,空气中弥散出浓郁醇香。“我们的酒库标准储量3000吨,每个酒坛能装基酒800斤。”酒库库管万江介绍,酒库环境完全遵照传统工艺标准,不通电、无明火、密闭空间。基酒进了酒库后,需存足年份,才能开坛再见“天光”。
酒库的“岁数”,比之走访记者年龄加起来还大,见证了数十年的浮浮沉沉。1955年,在全国第一届酿酒大会,茅台、安酒同期入选“甲级酒”;六七十年代,安酒远销海内外;八十年代,安酒被列为人民大会堂专用酒,更在北京西单专营店“一瓶难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种种原因,酒厂一度实施紧急全员营销,却认真坚守酿造标准,坚持了下来。如今,安酒“守得云开见月明”,重获市场认可、重回大众视野。
酒库里的老坛基酒
“‘酒是陈的香’,安酒品质确是‘守’出来的!”贵州安酒集团副总经理李志兵介绍,对照白酒行业生产标准和工艺流程,仅在酿造周期,浓香型安酒需至少3年,酱香型安酒需至少5年。数十年来,安酒坚守“原料不惜本、工艺不惜繁、酿造不惜力、储藏不惜损、老熟不惜时”原则,始终遵循“发酵时,少一刻都不能开窖;陈化时,少一刻都不能开坛”理念,把“品质即市场”嵌入生产酿造全过程。
“酒厂采用地下水作原料,其矿物含量、微生物构成等优于自来水,水质须经专业资质机构检测合格才能使用。”产品研发人员徐林介绍,安酒生产酿造环节由金慧元、吕珊、王云霞等酿酒大师全过程介入指导,工艺标准简称“12987”,严格执行1个生产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全部过关才能算是合格的安酒。
工人们正在将产品装箱
这些年提到“贵州名酒”,茅台首当其冲,引领酱香型白酒消费倾向。曾经的安酒,“最拿手”的是浓香型白酒,“浓头酱尾”口感深入人心。安酒从不排斥学习借鉴,不断丰富拓展产品体系。2000年后,对标学习茅台,积极筹备安酒酱香型白酒酿造工作。2010年起,安酒坚持市场导向,发力酱香型白酒市场,精准契合消费者诉求。当前,安酒正分期实施8000吨酱香技改项目,预计年内可实现投产。
新时期的安酒,坚守的是品质,却“放下身段踏实走路”,不再执迷“酒香不怕巷子深”。近年来,安酒把涵养品牌价值摆在突出位置,放眼全国白酒市场:
工人正在对产品进行装盒前检查
签约著名导演、演员姜文作为代言人,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产品宣传,同步在29个省、229座城市、439个高铁站投放平面广告,“贵州安酒,这酒讲究”;聘请酒类品牌设计师万宇设计包装,丰富产品设计格调。
增强营销团队力量,把营销队伍从几十人充实到400余人,积极构建销售网络。明令禁止外购“杂牌酒”,坚决防止以次充好现象的出现,避免损伤品牌形象。
参与白酒品鉴会和业内奖项评比,“点对点”直达消费者,实打实展示品牌追求,相继摘取“贵州老字号”“行业制造典范奖”“中国酒业·年度最具代理价值产品”“十大年度高端产品奖”等奖项。
安酒样品间
采访中,李志兵表示:“‘酒香不怕巷子深’强调品牌重要性,品牌的核心是品质,这要求我们坚守酿造好酒的初衷,不短视,不折腾,不打折扣。”
窗明几净的安酒包装车间里,酒香四溢,30余名身着统一制式工作服的酒厂工人正一丝不苟地忙碌着,洗瓶、封盖、装盒,一气呵成。即便在生产淡季,工人们每天仍需包装2000多件产品。工人们细心细致地完成了安酒生产、酿造、包装“最后的闭环”,从这里,走向全国的市场。
来源:掌上安顺 编辑:张小维 责任编辑:陈泽赟 编审:谭力
【来源:掌上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