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80天的太空生活进入尾声,神舟十三号将按计划踏上归程,三位航天员“回家”进入倒计时。东风着陆场已经准备就绪,各大保障系统护航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
气象条件是制约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的重要因素,及时捕捉天气变化是确定返回窗口的重要基础。随着飞船任务接近尾声,气象保障也进入关键时期。
东风着陆场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时值春季,冷空气依旧活跃,大风沙尘天气是一年中最频繁的季节。凭着对着陆区域天气气候背景,地理形势和天气系统的熟悉掌握。气象团队各项保障有条不紊地展开。
“根据最新气象预报资料显示,返回当天会受低涡冷空气影响 ,天气比较复杂,但是返回时段着陆场无强大风、沙暴、雷电、暴雨等危险天气,窗口天气满足任务气象条件。”技术总体部门气象会商大厅十几双眼睛紧盯大屏幕,大家认真听着预报员的气象分析报告。对于气象保障团队来说,每天的天气会商是一天繁忙工作的小高潮。东风着陆场进入四月大风沙尘频发期,气象科技人员要视情况进行加密会商,同时与地方气象台紧密联合,为返回任务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信息。
气象保障团队根据以往经验,在返回任务前三个月就开始对近十年着陆场四月的历史天气图进行翻查,比对分析,总结内在规律,反复研究环流形势,归纳预报着眼点,将复杂的天气系统分支为一个个气象要素,进行深入剖析,做到提前预判,心中有数,谨慎准备,科学应对,以最大可能规避其对返回任务进程产生的不利影响。
“我们从二月中旬就开展了中期天气预报考核训练,每天要收集气球探空,卫星云图等4大类20余种天气要素的数据,每周对任务区进行7天的预报要素考核,积累了丰富的春季中期天气预报经验。”气象团队负责人杨静俭说道。
如果说预报精准是顶在前面的“直接答案”,那么监测精密就是那份永不中断的“参考答案”。气象保障科技人员康林在工作笔记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包括数值预报各时次的稳定性,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降水条件,起沙条件,风速和能见度的演变情况等。
精准的天气预报奠定了航天任务成功的“底气”,而精准预报的背后,正是一批气象保障人员在“大显身手”。紧盯云图的慧眼,周而复始的查阅分析统计,气象保障团队的科技人员总是在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强大的责任心为每一次任务保驾护航。
“观云测天”其实并没有想象那么浪漫,气象保障团队的科技人员每一次任务都带着压力在不同的赛道奔跑,飞船要返航,航天员要回家,一切必定要万无一失。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通讯员:何洁、杨振华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通讯员:何洁、杨振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