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监测井开工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200立方米。同时,安徽省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地理位置特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南北水资源禀赋差异大,淮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500立方米。由于地表水资源匮乏,水量保证率低、水质不稳定,目前地下水仍是安徽淮北平原农业灌溉、居民生活和工业的主要供水水源,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任务还很重。
近年来,安徽省狠抓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地下水超采。在实施水源置换进行源头治理的同时,安徽省加强动态监测,实行月通报制度,加大考核力度。目前,安徽省亳州、淮北、宿州及阜阳城区超采区地下水水位已陆续止落回升,2020年全省地下水开采量比2010年下降13%。
实施水源替换 加强压采管控
安徽省在治理地下水超采时先做减法,即通过水源替换和关闭自备井减少地下水开采。
为减少地下水开采,安徽省加快推进和实施调水工程建设。2014年,安徽省自筹资金开工建设淮水北调工程,2020年4月实现首次调水。2016年12月,引江济淮工程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通水。
2021年,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开工。该工程规划投资150多亿元,在南水北调东线、引江济淮等引调水工程的基础上,可实现城乡供水以地表水替换地下水,将惠及皖北6市28个县(市、区)3000万群众。截至2021年年底,该工程已开工建设固镇县刘集水厂、蒙城县吕望水厂、亳州市谯城区古井杨楼水厂、宿州市埇桥区符离水厂等4个地表水水厂,完成五河县、凤台县、淮南市潘集区25万群众饮用水水源替换。宿州、阜阳、亳州、淮北等皖北各市积极推动地表水源工程建设,全力推进淮北地区超采区综合治理。依托跨流域调水工程,皖北地区建成15座地表水厂,总供水规模达130万立方米每天,有效地遏制了地下水超采。
2020年,安徽省印发全省中深层地下水开采井名录,登记建档取水井5518眼,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安徽省地下水管控指标》,进一步明确2025年、2030年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目标,将压采目标细化到具体井位。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水利厅逐年组织存在地下水超采问题的各相关市制定并实施年度封井计划,狠抓责任落实,加强供水管网自备水源管理,将自备井封闭情况纳入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经统计,“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共关闭自备井约1300眼,其中2020年全省封闭自备井363眼,压采地下水量超3000万立方米,为“十三五”历年之最。“十四五”开局之年,安徽省又关闭自备井560余眼,压采水量2900余万立方米。
提升监测能力 严格考核调度
安徽省通过增加地下水水位监测井、加强考核等方式,在做减法的同时作加法。
根据2021年编制的《安徽省地下水超采区监测站网建设实施方案》,安徽省计划用两年时间在全省17个地下水超采区内建设61个监测站,当年已新建32个。
目前,全省设置地下水水位监测井568眼,其中390眼监测井已实现水位在线监测。
安徽省为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地下水月通报机制,对水位连续下降的市开展约谈。
针对部分地区地下水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和省长就整改工作作出批示,分管省长部署相关工作。安徽省水利厅成立专项工作指导组,对各市整改进度定期调度,集中攻坚。
为加大地下水管理与保护考核力度,安徽省在2021年度各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中,增加地下水管理保护的考核分值比重,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此外,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和省水利厅2019年联合印发《关于调整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通知》,对超采区和非超采区的地下水水资源费实行差别化征收。超采区水资源费标准提高3~4倍。同时,省级以上节水型企业和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在计划内取用地下水的,按照相关规定标准的80%征收,充分利用价格杠杆,推动地下水节约和保护。
【来源:淮南市水利局_水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