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汇聚科研合力 牵好产业发展“牛鼻子”
来源:中国日报网 发布时间:2022-05-11 18:01:22

2021年以来,桂林理工大学按照自治区党委关于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的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优势,按照“聚合资源、科创驱动、产业引领”帮扶思路,精准开展科技帮扶乡村振兴工作,为桂林市灌阳县农村发展振兴、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增收致富贡献了“桂工智慧”。

汇聚科研合力,牵好产业发展“牛鼻子”

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做好规划是乡村振兴阶段,每一个乡村都将面临的“首要问题”,依托科研力量,可以为产业发展定好位,找到并牵好“牛鼻子”,充分引领乡村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东阳村是位于灌阳县南部山区的脱贫村,距县城20公里,全村有脱贫户324户1293人,是名副其实的大脱贫村,以前村民思想保守、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没特色等成了制约该村发展的绊脚石,但这一切,随着第一书记唐红兵和桂林理工专家们的到来,开始发生变化。

桂林理工大学在灌阳县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

2021年4月到村以后,他立即邀请桂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团队到村为产业发展“问诊把脉”,经过们深入调研和多方论证,专家们指出“东阳村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产业发展的条件,所在的黄关镇以盛产“黄关面条”而闻名桂北地区,市场需求大,前景广阔,东阳村可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着力发展特色面条加工产业,助推区域品牌打造和经济发展。”后盾单位的专家为东阳村的产业发展寻到突破口,指明了发展方向。

为了推动产业顺利落地,唐红兵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支持,采用小步快跑、资源整合的方式,先后获得桂林理工大学10万元和桂林市50万元的产业振兴重点项目经费支持。2022年新春伊始,该项目已完成1200米的厂房搭建和路面整工作。“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黄关面条1000吨,年产值达500万元,实现经济效益20万元,直接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将有效带动周边更多村庄的老百姓实现致富增收!”看着黄关面条加工厂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桂林理工大学派驻灌阳县黄关镇东阳村第一书记唐红兵信心百倍。

桂林理工大学帮扶6个帮扶联系村建立重点产业项目

做好科学规划,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保障,商家村有着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如何将资源合理配置,做好乡村的整体旅游规划是一个困扰商家村发展的问题。“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乡村规划专家教授对商家村进行了编制旅游发展和乡村发展规划,效果立竿见影,现在村庄规划更加合理、游客人数倍增长,这对于全域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商家村第一书记张劲彪表示。

桂林理工大学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巩固拓展原有脱贫攻坚帮扶成果,特别聚焦农业生产、产业发展等核心环节的瓶颈问题,搭建了“专家团队+科研攻关小组+第一书记”三级帮扶队伍,助力帮扶产业转型升级。先后成立“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和“乡村振兴研究院”,围绕帮扶县环境治理、土壤检测、乡镇规划、农产品包装等方面进行科技帮扶恳谈和科研帮扶成果转化,投入100余万元专项资金立项实施专家挂牌重点帮扶项目,接续组织千余名师生、干部深入帮扶县基层开展专业实、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技能培训等活动,上下联动的科技帮扶格局,在助力推动乡村振兴中形成了强有力的科技人才保障和科学智力支撑。

发挥科技优势,破除产业发展“肠梗阻”。

产业发展对于脱贫村绝非易事,产业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障碍,科学技术的指导是扫除障碍,破除乡村产业发展“肠梗阻”的强效手段。

桂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在大源村开展土壤肥力分析

“惊蛰时节,我们要趁着天气好,这两天把大棚建好之后,马上播种!”大源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黄传伟正在与中药材基地管理人员一起安装育种苗圃的自动喷淋系统,一片繁忙景象。

“传统种植方式,产量低,效果差,经过前期对大源村地质环境、水资源等方面深入研究,综合大源村的各项基础条件,大源村可以采用大棚+自动喷淋系统的种植模式,全面提升中药材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桂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专家团队在大源村产业发展研讨会上热烈讨论。正是按着专家指引的道路,大源村中药材种植的特色产业注入了“科技营养”,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直接突破20万元大关!新增100亩种植示范区及育种苗圃的建设,逐渐形成中药材育种、规模化种植、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乡村振兴迎来了新的春天。

桂林理工大学帮扶6个帮扶联系村建立重点产业项目

“永富村有着良好的水果种植基础,产量大,质量高,但是每年销售压力巨大,在理工大学的支持下,我们发展了果脯蜜饯加项目,建立了建工厂,以后水果可以就地加工,不但可以彻底解决销路问题,还以提供岗位、大大提升附加值,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真是一举多得啊!”村支书王波高兴地说。

在桂林理工大学分层级分类别指导,资金支持和科技赋能下,桂林理工大学的6个定点帮扶村第一书记们先谋后动,精准施策,大力推进帮扶村的产业发展。驻村一年来,在原有14个帮扶产业良发展基础上,东阳村面条加工厂、永富村果脯加工厂、大源村中药材种植基地、三树村大米辅食加工厂、商家村茶籽油加工厂、顺溪村家具加工厂相继建立,共占地5000余亩,可为全县1000余人次提供稳定务工收入,6个村级产业逐渐形成了高质量产业矩阵,助推帮扶产业跨越式发展。

注入科学动能,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围绕产业兴旺、群众增收目标,桂林理工大学积极探索定点帮扶新模式、新举措,以科技赋能,走稳走好乡村振兴路。

一是规划先行。组建专家团队面向6个定点联系村深入开展产业经济现状调研,量身制定《脱贫村年度特色种养产业发展规划》,实施“资金帮扶+科技支援”双扶模式,重点帮扶每个村发展1-2个特色产业,累计培育特色种养殖产业20余项,“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科技保障。为14个乡村振兴重点产业项目挂牌成立“专家工作站”,组织教授驻点实施技术帮扶、人才帮扶和智力支撑,为产业发展、产品培育、营销模式等提供全链条精准指导,促进农产品实现了产量增收,效益增长。

年来,桂林理工大学的专家教授、科研人员、师生团队在帮扶县累计开展科技帮扶1000余人次,资助科技帮扶产业20余个,相关团队与帮扶县企业签署科技合作项目6个,投入200万元实施科技帮扶创新项目,为当地群众带来经济增长达千万余元。

“在新起点,我们把乡村振兴继续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坚持聚焦科技帮扶驱动,深入挖掘高校资源与地方需求结合,持续发挥高级智囊和科技引擎作用,在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担当作为,以科学技术为笔,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桂林理工大学校长解庆林在谈到如何发挥高校科研技术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时这样说道。(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标签: 汇聚科研合力 产业发展 桂林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