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喜头鱼真的可以没有肌间刺,长江大保护不可以没有“大”字……4月27日,2023年武汉湿地小卫士、森林小卫士活动启动仪式暨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两周年科普课程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鱼类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为市民分享了鱼和水的趣闻。 没有肌间刺的喜头鱼 实验室里已有200多条
桂建芳院士主讲的科普课来了。 桂建芳是研究鱼的院士,他最突出的成就是中科三号异育银鲫和中科五号异育银鲫,而今市场上,约70%的鲫鱼(喜头鱼)都是他培育的品种。在2021年4月22日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揭牌启用时,第一次在这里做科普的他,就被市民问到,“鲫鱼鲜美,但刺太多了,什么时候才能吃到没有小刺的鲫鱼?”
孩子们被院士的科普课吸引了。 两年后,再次来讲自然科普的桂建芳,带来了好消息:原本拥有80多根肌间小刺、而今一根也不长的银鲫突变体,已经在他团队的实验室里诞生了,而且不是一两条,是快速培育出了200多条。
喜头鱼真的可以没有肌间刺。 他提到,这一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是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团队最早在2019年底,找到了斑马鱼无刺主效基因,并且证明这是所有的有刺鱼类都含有的一个共通基因。研究过程中,他也在研究思路、实验具体方案方面提供了很多指导。而今,他的团队和高泽霞团队,正在分别攻关无肌间刺喜头鱼和无肌间刺武昌鱼(团头鲂),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不过,从实验室阶段成功到市场批量化供应,还需要科学严谨的评估。桂建芳请爱吃淡水鱼的人再耐心一点:“目前的研究进展良好,但完成评估最终走向市场,比如把口感、生长周期、养殖等问题都研究清楚,可能还需要四五年的时间。” 金鱼实至名归了,“24K”纯金色
真正的“金”鱼来了。 桂建芳分享的另一个有趣科研成果,是新品种“金鱼”。 在分类学上,金鱼是鲫属,由野生红黄色鲫鱼演化而来,是我国驯养、选育的世界知名观赏鱼,最早可追溯至公元265至420年间的晋朝。不过,金鱼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可以说是“名不副实”,颜色多为红、灰、黄、黑、白、蓝、紫、花斑,金色极其罕见。
孩子们认真听讲座、学习新知识。 “我们团队在2022年底培育出了性状稳定的新品种金鱼,通体金色,没有一点其他杂色。”桂建芳笑着说,“可以说是‘24K纯金’,让金鱼实至名归了。” 这种金鱼名叫“金兔”,他介绍,因为除了周身金色,眼睛红色是鲜明特点,与兔子很像。此番培育是利用精准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定位和验证了金鱼身上控制黑色素的关键基因,编辑该基因后能造成金鱼的眼睛和身体黑色素缺失,在眼睛上表达出红眼,而在体表上正常鳞片表达出金色。 “长江大保护”原来“大”在这里
桂建芳院士与孩子亲切交流。 在课程之后的“我向院士提个问”环节。观众对桂建芳院士科普的水生世界产生了浓厚兴趣,小到养鱼历史、鱼类趣闻,大到生态养殖、长江大保护,一一来请教。 “为什么要叫‘长江大保护’而不是‘长江保护’呢?”惠济路小学三(一)班的刘昱祺,是2023年武汉湿地小卫士候选人,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大”这个关键字。
小朋友大胆提问。 桂建芳院士一听,赞赏地笑起来:“你这个问题的关键,抓得很好啊!为什么‘保护’还不够,必须是‘大保护’?因为国家这一战略,投入巨大、参与面大、意义重大。”他以“长江十年禁渔”的政策抓手举例,从国家层面到各级地方政府,需要统筹各项举措、投入大量资金,并且需要所有人都参与进来,久久为功,“包括像你们一样的小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宣传相关理念、不乱丢垃圾,都是为长江大保护做贡献。” 在2022年成功创办“国际湿地城市”的武汉,也在共抓长江大保护的行动中,发挥着重要枢纽作用。在各部门的齐抓共管中,单园林和林业领域,据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透露,武汉自2018年启动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专项战役,累计完成了长江、汉江两岸造林2.14万亩,并积极推进长江流域系统性保护与治理,累计实施退渔还湿9.5万亩,退耕还湿1万亩。 本次活动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指导,武汉林学会、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主办,长江日报科普传播中心承办。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