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坐标,也承载了城市发展的历史与乡情。
如今,最让株洲人惦记的,大概就是连通东西的新华桥,等待这座桥梁新生,回到大家身边。
城市化进程中,株洲还有不少老桥,每一座都有自己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的新华桥。受访者供图
新华桥建成前 横穿铁轨当“过桥”
作为沟通东西的交通要道,自建成后的56年来,新华桥见证了株洲的发展成就,在市民心中留下深厚的感情积淀。
那么,新华桥建成前,这里是什么光景?
株洲市文史专家仇民主对此印象深刻。他还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末,中心广场往东到新华桥这里,还是一截“断头路”,从市中心往东区(现称为“荷塘区”)方向主要有三个途径,但都不算方便。
一是从公园路进入茨菇塘路,沿途都是砂石路,七弯八拐绕到晏家湾社区附近。
二是走株洲火车站北边的车站巷,从现在的新华桥位置下坡到铁轨边,迅速横穿铁轨再上斜坡回到主路上。当时铁轨东头是株洲车辆段,西边是机务段修火车头的场地,沿途还有一排民房,开着各种生活小店。
三是由市府路进入现在的合泰铁路涵洞,过涵洞从石子头社区到荷塘铺村,一路都是弯弯曲曲、上上下下的砂石便道。
当时,仇民主的父母从事搬运工作,他经常和父母一起去晏家湾附近运红砖,常走的是第二条路。他还记得,铁轨附近就设有闸口,上行、下行火车各有一车道栏杆,有火车通过时放闸关闭,无车时开闸放行。最初开关由人工操作,后改为电动轨道栅栏,电铃声响便是提醒人们,火车要来了。
仇民主收藏的1964年的文件,佐证当时人们对建桥的热望。受访者供图
一份提案牵出建桥热望
1965年,新华桥启动建设,桥长110.4米,宽19米,双向4车道。
仇民主珍藏的一份1964年的株洲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相关文件,佐证了当时人们对于修桥的热望:由当时的市人大代表、铁路职工吴开兰提交的建议很快形成提案,内容就是“要求建设机务段的天桥,以确保来往行人安全”。
仇民主回忆,当时城市建设发展越来越快,东西出行受火车轨道横亘制约,每年都有惊险事故发生。另一方面,601厂、430厂等发展迅速,人员流动、货物运输都有交通需求。
1966年,新华桥建成通车,当时这座桥是市区唯一跨京广铁路线的高标准公路桥,最初被称为“跨线桥”,后来又叫“红卫桥”,直到1982年更名“新华桥”沿用至今。
1993年,我市提出实施“十路四桥”工程。1995年6月,新华桥拓宽工程竣工,在原桥两侧各加宽了5.75米,相当于重新架设了两座铁路桥,达到30.5米宽,双向共计6车道。
2009年左右,顺应电气化铁路需求,新华桥再度改造,但其长度和宽度没有变化。
从新建到重建,两代株洲人接力
虽然不临河不跨江,但新华桥在株洲人心中的分量,与后来兴建的株洲大桥等跨江桥梁不分伯仲。或许缘分使然,其新建到重建,暗藏了两代株洲人的深情接力。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父辈建的桥,我们接手让其新生。”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的张新利,是新华桥拆除重建工程项目现场施工员之一。这些年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桥梁项目打过无数交道,但为新华桥服务,让他的思绪一下就回到当年,也更期盼新华桥能早日重现风采。
新华桥东西两头的“铁一中”“铁一小”,早已成为历史。不过靠西头的人民中路上仍有数十栋70年代的老房,这是原株洲工务段的职工楼,属于桥头社区。
搬到天元区之前,78岁的曾文武在这里度过数十年的时光,他还记得,那时散步最爱走到新华桥上,猜测一列列火车的目的地,看长长的铁轨延伸至看不到的远方。
老房仍在,新华桥也将于6月归来。曾文武说,等归来时,要去看看那一直在心里的“老朋友”。
相关链接
株洲还有哪些老桥?
最“绚丽”的桥——彩虹桥:
位于白石港与湘江交汇处,建成于1996年的彩虹桥,因形似一道彩虹而得名,是连通我市南北道路的要道。
因出现钢筋锈蚀、桥梁梁体渗水等病害情况,2015年10月,彩虹桥被爆破拆除,此后原址新建的桥梁加宽到双向四车道,两侧各有3米宽的人行道,供市民散步观景。
最大跨度单孔桥——红星桥:
红星桥位于炎陵县,1967年3月动工,12月竣工,是当时亚洲最大跨度的单孔桥、亚洲第二高桥,也是湖南省第一座双曲大跨径拱桥。该桥曾是运送战备物资的重要桥梁,扼株洲“南大门”咽喉,S322线从这里绕出株洲,公路通过该线接上106国道线。不过,老红星大桥已封闭“退役”,老桥下游30米处新建的红星大桥“接班”。
最“宽敞”的桥——大石桥:
位于马家河街道的大石桥,建于明代中期,已有400多年历史,桥跨度约为5米。桥面宽阔,放到现代都可容小轿车与摩托车并排行驶,也因此在附近及湘潭地区远近闻名。不过,随着城市建设,这座桥梁已变成水泥路桥中的一段。
来源:株洲晚报
编辑:李苗
审核:罗小玲 罗春娇 张欲晓
株洲车主注意!4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交通违法记分大调整,这些行为不再扣分!
进口冷冻肉类、水果安全吗?株洲开展进口冷链食品督导检查工作
【来源:株洲新闻网】